疫情期間,如何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
當前,每個人都身處疫情中,被實實在在地牽動和影響著。成人的焦慮可以通過搜尋科普資料、交流和思考釋放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。但與成人不同的是,孩子對不確定的事情敏感度更高,而心理調節(jié)機制不成熟,受到認知、表達、情緒調節(jié)和經驗的限制,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。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,孩子更需要我們幫助他們理解現(xiàn)在所發(fā)生的事情,降低他們對于未知變化的焦慮和壓力。
那么,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在疫情期間做好心理防護,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呢?首先,要關注情緒,讓孩子感到安全。這里所指的情緒,一方面是指父母自身的情緒,另一方面是指孩子的情緒。父母緊張焦慮,孩子首先會感受得到,要避免在孩子面前過于緊張地談論疫情。此外,宅在家的時間過長,也容易消耗父母的精力,往往會對孩子失去耐心,可以試著在家中鍛煉身體,比如瑜伽和健身操。運動是調節(jié)情緒激素最為重要的一項活動,可以很好地幫助自己的情緒趨于穩(wěn)定。
2月12日,在山東省無棣安康醫(yī)院,醫(yī)護人員正在對患者進行“心理沙盤”治療,及時掌控患者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壓力,幫助他們在疫情面前不焦躁、不恐慌,做好心理防護。蔣惠慶攝/光明圖片
孩子的情緒可能來源于很多方面,比如成人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焦慮和不安,或者他們的精力得不到適度的釋放,但由于他們的能力有限,表達這些情緒所采用的方式經常是本能的哭鬧和發(fā)脾氣。所以,一方面你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;另一方面,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可以幫助他們釋放壓力的游戲,特別是一些大笑的游戲,如枕頭大戰(zhàn)。大笑會激發(fā)出內啡肽、催產素等愉悅的荷爾蒙。
其次,要給孩子確定感,增強他的心理預知。很多人困惑這么復雜的疫情該不該告訴孩子?該怎樣講給他?如果孩子聽到有人死亡會感到害怕該怎么辦?事實上,即使遮掩著不告訴孩子,生活在目前的氛圍中,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得到,因為不理解所發(fā)生的事,也不具備理性的判斷和思考,很容易讓他們經歷更多的不確定,從而產生莫名的恐慌和焦慮。
家長可以嘗試用客觀、中立、淡定的態(tài)度和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描述事實,幫助孩子在心理上增強預知感,降低不確定性。此時,給他們播放一些優(yōu)質的、專供兒童觀看的疫情動畫,或者用故事或繪本的形式向孩子傳遞科學知識,做好科學防護。比如告訴孩子這個病的名字,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隱形的小怪物。它會偷偷溜進人的身體,只有專門的人可以打敗它,這個人就是醫(yī)生。小怪物最怕香皂和口罩,只要有了這兩樣武器,它就不敢靠近。對于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,可以通過一些繪本講給孩子聽,告訴他我們能做的是保護好自己,保證健康,讓自己更強壯。
最后,要調整認知,重建積極生活。如果你的孩子在6歲以上,那么對他們講清楚疫情的發(fā)生及進展會相對容易很多。同時,他們的道德感、同理心、邏輯思維都在迅速發(fā)展,你可以借此機會和他們探討有關價值觀內容,比如敬畏自然、人類的群體命運是緊密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等觀念。
(作者:朱芳宜,系親子溝通專家)
來源:《光明日報》2020年2月13日
責編:王子墨
編輯:孫小婷 張永群
關鍵詞:
作者:轉載收藏(非官方微信免費提供積分入學問題咨詢。)
惠民大叔家長社群開放報名:
1、一整年的升學政策同步更新,
2、一整年的插班生信息更新,
3、一整年升學政策的獨家解讀,
4、一整年幾千條的家長咨詢回復,
5、一整年無限次的升學咨詢,
6、以及不公開的信息分享等等。
繼續(xù)指導大家的做好升學規(guī)劃,帶領大家探索孩子上學的更多可能性,我們相信,這將是你最值得加入的一個社群!
了解更多關于上學報名的事,掃一掃二維碼:

- ·上一篇資訊:某小區(qū)告示:14天隔離費用11200元,每天800,費用需業(yè)主自理
- ·下一篇資訊:王忠林簡歷,王忠林任武漢市委書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