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南千年漁村的懷舊:“蟳埔女”朵朵簪花尋絲路
步入位于福建泉州豐澤區(qū)東海街道蟳埔社區(qū)的千年小漁村,一群“頭頂鮮花”的蟳埔女“闖”入眼簾,她們梳“粗腳頭”、著“大裾衫”、戴“丁香鉤”,正利落地撥弄著海蠣。
“我們喜歡穿自己的服裝,這就是我們的標志。”7日,78歲的黃袍阿婆接受筆者采訪時說,她從10歲開始盤發(fā)簪。系上頭繩,梳成圓髻,穿上一支“骨髻”,再用鮮花的花苞串成花環(huán),圈戴在腦后,這就是當?shù)赜忻?ldquo;簪花圍”。
“‘蟳埔阿姨’所戴的鮮花,來自附近一個名叫云麓的花村。”蟳埔女服飾的第八代傳承人黃晨介紹說,相傳元未明初,泉州作為“東方第一大港”,前來經(jīng)商的阿拉伯人蒲氏后裔避難于此,改姓為卜。目前,以種植花木為業(yè)的云麓村半數(shù)以上居民都姓卜,他們都是阿拉伯后裔。
蟳埔漁村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異域文化的代表地,其淵源不僅僅體現(xiàn)在“蒲氏花”,還有歷經(jīng)千年的“蠔殼厝”。這些“蠔殼厝”大部分至今依舊屹立不倒。黃晨說,“這些房子現(xiàn)在還能住人,‘一層磚、一層蠔’的房子冬暖夏涼。”
“這些蠔殼都是‘泊來品’。”黃晨介紹道,宋元時期,遠洋航船載著絲綢、茶葉、瓷器等貨物運往世界各地,返程時擔心貨物太輕遇浪容易顛覆,船員便撿來南海群島、印度洋、波斯灣等當?shù)貋G棄的海蠣殼來壓船。
雖然當年“漲潮聲中萬國商”的漁港已經(jīng)不復存在,但如今家家戶戶依舊戴花的“蟳埔女”組成了生活氣息濃厚的漁女市場,開起了海鮮店,經(jīng)營漁產(chǎn)品。
已逾古稀的黃阿婆,目前還是一家漁產(chǎn)店的老板,日?簇浌茇洠硎置艚。她指著頭上的鮮花說,“我喜歡花,互相送花是我們這里的習俗,雖然我老了,可是我還是有戴不完的花。”
“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么穿戴的,目前村里大概還有2000多人保留著這種習慣。”黃晨介紹,目前自己的主要客戶就是村里的村民。已被列為國家級“非遺”項目的蟳埔女生活習俗成為當?shù)貙氋F的文化財富。
黃晨的手工服飾除了作為當?shù)厝说?ldquo;家居服裝”,也逐漸成為外地游客的“搶手貨”。近年來,來自法國、俄羅斯、韓國等數(shù)十個國家的游客都買過其制作的衣服。
“但是受新時代、新時尚的沖擊,目前村里年輕一輩的女孩,只在重大節(jié)慶時期,才會穿傳統(tǒng)服裝。”然而讓黃師傅欣喜的是,目前泉州師范學院等高校,已經(jīng)開辦蟳浦女服飾教學班。“技藝沒有失傳,愛的人自然會穿。”
當年下海的“俏漁女”黃阿婆如今已經(jīng)兒孫滿堂。她說,“在海邊長大,在海邊變老,海的記憶就是我的記憶。”在海天之間,以蟳埔女為特色的小漁村依舊是千年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繁榮的見證
關(guān)鍵詞:
作者:雷瓊(非官方微信免費提供積分入學問題咨詢。)
惠民大叔家長社群開放報名:
1、一整年的升學政策同步更新,
2、一整年的插班生信息更新,
3、一整年升學政策的獨家解讀,
4、一整年幾千條的家長咨詢回復,
5、一整年無限次的升學咨詢,
6、以及不公開的信息分享等等。
繼續(xù)指導大家的做好升學規(guī)劃,帶領(lǐng)大家探索孩子上學的更多可能性,我們相信,這將是你最值得加入的一個社群!
了解更多關(guān)于上學報名的事,掃一掃二維碼:

- ·上一篇資訊:閩南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在京展演
- ·下一篇資訊:泉州新盤十月頻入市 專家為您解析泉州樓市走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