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|媽媽努力學習,孩子看在眼里
養(yǎng)育兒子的過程中,我逐漸意識到家庭環(huán)境對孩子的重大影響。我學著觀察孩子的特性,了解他們如何模仿父母的行為、如何被家庭氛圍所改變。我開始制定一些硬性規(guī)定:工作日的晚上,八點之后拒絕朋友來訪;只要兒子第二天要上學,頭一天晚上我絕不安排任何外出活動。
我自己學習英語和攝影攝像技術的過程,兒子則見證了我的摸爬滾打和最終的進步。這使他養(yǎng)成了一個習慣——只要是自學能學到的東西,他絕不花錢去學。
我還單身時,曾去一對已結婚的好友家做客。一次晚飯后收拾了碗筷,大家圍著桌子打了一局麻將。第二天還是這幾個人吃飯,吃完后大家準備到客廳聊天。沒想到朋友家剛兩歲的兒子不干了,拉著母親的手,圍著飯桌轉,奶聲奶氣叨叨“打麻將、打麻將”。給他解釋不打麻將了也不聽,最后大哭大鬧。
朋友倆手忙腳亂哄孩子,說從他出生以來,就打了這么一次麻將,孩子怎么就如此上心呢?這件事一直讓我警醒:家里發(fā)生的事可影響孩子到什么程度,哪怕孩子只有區(qū)區(qū)兩歲。
懷孕后,我曾讀過一本外國人寫的育兒書,大意是:你準備好不睡懶覺了嗎?準備好周末不泡夜店了嗎?準備好朋友家的聚會你必須提前退場了嗎…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恭喜你,你已經準備好要一個寶寶了。這段話讓我明白,有了孩子之后,你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都要調整和改變,簡言之,你有義務盡可能給孩子一個利于成長的家庭環(huán)境。
我們一家到斯里蘭卡駐外不久,一次我們去出差,住在燈塔酒店。第二天兒子早起,我陪他出了房間,到海邊他立即跟兩個英國小孩玩上了。我隨后在不遠處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兩個男孩的媽媽,我們于是坐在那里的沙灘椅上閑聊,同時觀察著孩子們。大概半小時后,這位英國女士似乎察覺到什么不對勁,提議我們去看看孩子,邊走邊對我說:孩子們昨天剛乘坐長途飛機從倫敦過來,又趕汽車到燈塔,過度興奮和隨之而來的疲累,會讓他們急躁易怒。果然,我們到近前一看,三個男孩正為挖沙時找到的一個貝殼而爭執(zhí)。我們的介入非常及時,讓他們繼續(xù)尋找其他貝殼,避免了進一步的沖突。
這一次與英國女士的接觸讓我受益匪淺,那就是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,建立一個“防范機制”,盡量把問題在尚未發(fā)生之前解決,而不是待事件爆發(fā)之后再收拾爛攤子。比如,一次我們帶兒子外出跟朋友聚會,大家聊得很開心,兒子因有同齡朋友,玩得也很盡興,但待大家互相道別,準備回家時,兒子卻撒腿朝我們停車相反的方向跑掉,他拒絕回家。我追了好遠才抓住他,須知那是在一個陌生的、堪稱兵荒馬亂的國家。類似的情況,發(fā)生在假期和周末還好,因有緩沖的時間,可以從容應對;但假如第二天孩子要去上學,父母難免急躁,跟孩子發(fā)生正面沖突的可能陡然增大。為此,只要是兒子上學的時候,只要第二天有課,頭一天晚上我絕不安排任何外出活動。
那時候科倫坡有一對朋友,與我所在的新華分社有著很深的友誼。他們是從上海過去的華人,白天開店掙錢,晚飯后習慣于開車出來,找朋友串門聊天。一次大概夜里9點多點,我正在樓上陪兒子閱讀睡前故事,讓他逐漸安靜下來。這時門鈴響起,這對朋友來了。兒子一聽樓下動靜,翻身爬起來就往樓下跑。哄上來再睡就困難了,折騰到12點多,第二天起床自是大費周章。
兒子本來就是一個在學校里極難遵守紀律的人,假如睡不足覺,脾氣就會變得不可控,很讓老師頭疼。因此我特意去拜訪這兩位朋友,向他們說明情況,請他們以后串門都在8點之前過來。盡管他們夫婦膝下無子,但兩人通情達理,很理解我的處境,自那時起,8點之后我們就閉門謝客,保證兒子能有充足的睡眠。
后來另一位朋友碰上同樣的問題,因不能上我們這里聊天,這兩位朋友便上他們家聊天去了。這位朋友家的孩子大我們家兒子兩歲。朋友說,她家兒子不管睡多晚,第二天鬧鐘一響準能起床,而且孩子在學校里是遵守紀律的模范,所以沒事。但我提醒她,孩子睡眠不足,課堂上極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,聽課質量會大受影響。后來在一次聚會中,我委婉提醒這兩位朋友,周一到周四,以及周日晚上,盡量不要在8點以后上有孩子的人家串門。
那時斯里蘭卡因內戰(zhàn)而成為孤島,堅守在當?shù)氐膰H組織和大公司常有一些宴請之類的聯(lián)誼活動,大家交流信息,也能部分緩解緊張和壓力。有時甚至是時任總統(tǒng)拉賈帕克薩特意針對外國記者的早餐會或晚宴,借此消解外國記者對內戰(zhàn)的負面報道,并常常在宴請中透露一些政治乃至軍事信息,無論哪一種,都會被外國人視為重要的社交場所。但只要這些活動不在周末和節(jié)假日,我便讓先生去參加,我一概留下來陪兒子,在家里一起讀書或看電影。
調整家庭作息時間,以適應孩子的起居生活,這只是家庭生活比較顯性的一方面,而且相對容易實施;另一方面,則是父母的行為,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,這恐怕是很多人注意不到的。
剛到斯里蘭卡時,我和兒子都不會英語。由于把兒子送進了國際學校,我們當時的收入不足以再負擔另一個人的學費,而學英語又是在異國生活和工作的當務之急,于是我只能選擇自學。那是一個艱難的過程。當兒子已經能用英語順利跟別人進行交流了,我還是磕磕絆絆,開不得口。但我并不因此而放棄,在經過一次考試失敗后,繼續(xù)咬牙學習,終于通過了新華社的外語考試。
轉成駐外記者后,因工作需要,我又開始自學攝影。當時從網上查到,最好的教材是《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程》,遂請來蘭卡度假的同事帶了一套過來,我跟著教程,一步一步學習。且每天凌晨在兒子和先生都還在熟睡時,悄悄起身,背著相機外出練習攝影!都~約攝影學院攝影教程》寫得生動有趣,通俗易懂,兒子竟然混著跟著我一起讀完了,最后也能用一部淘汰的D70相機,拍攝出像模像樣的照片來。
待新華社需大力發(fā)展視頻新聞時,我又扛上攝像機開始拍攝。雖然我曾經去香港參加了一周培訓,攝像的基本功仍是靠大量自學及實踐得來的。斯里蘭卡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,先生說,我是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(我們兼管馬爾代夫新聞報道)唯一的女攝影師和女攝像師。雖是玩笑話一句,卻也道出了事實。
兒子是我這一“自學三部曲”的見證者,看到過我無數(shù)的失。涸~不達意的中式英語,啥也看不到的爛照片,以及完全虛焦的視頻,被各種各樣復雜的器材欺負得欲哭無淚。但他也看到了我的堅持,不斷從書本和網上查找資料,解決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問題,最重要的是,它看到我最后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一個職業(yè)駐外記者、攝影人和攝像師。當斯里蘭卡最大國營報業(yè)集團錫蘭聯(lián)合報業(yè)公司為我舉辦個人攝影展時,兒子在開幕式上緊緊擁抱我,說:“媽媽,我真為你驕傲!”
在這一過程中,我引導兒子領會到,“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”這一最重要的教育原理。因此只要能自學的東西,兒子絕不花錢去學習。比如吉他。在斯里蘭卡他跟著一個教練學了一段時間,掌握了基本原理,到希臘后便拒絕再找教練,而是從網上下載了課程,跟著Youtube彈奏。買了貝斯也如此,兒子完全靠自學而成為學校交響樂團的貝斯手。
自學同樣促進了他的學業(yè)。12年級時,已接近申請大學的IB考試,兒子因自己閱讀量大,歷史課進度太慢,而放棄歷史,改學經濟學。那時候他錯過了一個學期的微觀經濟學課程,經濟學老師雖然盛贊他對宏觀經濟學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,但每次都會話鋒一轉,說陳(我兒子)錯過了微觀經濟學。兒子告訴老師他會補上來。一個學期過去,當年的期末考試時,盡管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一起考,兒子并沒有被微觀經濟學拖后腿——這一個學期里,兒子完全自學了微觀經濟學!最后一次家長會上,經濟學老師感概地說:有很多年沒有教到像陳這樣優(yōu)秀的學生了,我會非常想念他。
自學讓兒子懂得最大限度地運用互聯(lián)網上的知識。一次我在網上看到美國汗學院的介紹,說的是一個到美國求學、名叫汗的孟加拉年輕人,在網上免費輔導各門功課,讓萬千非美國的孩子受益。跟兒子說起這事,兒子回答他早就知道了。“汗學院無數(shù)次救了我的小命”,兒子說。他指的主要是數(shù)學。兒子對其他各門功課都不在話下,唯有數(shù)學,讓他感到吃力和具有挑戰(zhàn)性。而每當遇到數(shù)學難題,他就上網搜索各種參考資料,汗學院是他重要的課外老師之一。
當然,仔細想來,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,先生和我相互體諒,相互支持的家庭氛圍才是兒子最穩(wěn)定的情感、精神支柱。兒子18歲后,初通人事,一次談到感情問題,由衷地說:爸,媽,我所能想到的最美滿的婚姻,就是你們倆這樣子。一向與我一樣毒舌的兒子,原來心里是有譜的啊。
(本文圖片來自網絡)
關鍵詞:
作者:惠民大叔(非官方微信免費提供積分入學問題咨詢。)
惠民大叔家長社群開放報名:
1、一整年的升學政策同步更新,
2、一整年的插班生信息更新,
3、一整年升學政策的獨家解讀,
4、一整年幾千條的家長咨詢回復,
5、一整年無限次的升學咨詢,
6、以及不公開的信息分享等等。
繼續(xù)指導大家的做好升學規(guī)劃,帶領大家探索孩子上學的更多可能性,我們相信,這將是你最值得加入的一個社群!
了解更多關于上學報名的事,掃一掃二維碼:

- ·上一篇資訊:家長提問,一年級孩子看不懂題目,不會讀音節(jié)怎么辦
- ·下一篇資訊:為什么老師不愿意當班主任?